夏季成港人自殺高峰期
3-9-2004 Sing Pao Newspaper
男性7、8月高危 女性5、10月急升
本港自殺人數有逐年上升趨勢,去年自殺身亡的比率,更是「超英趕美」。香港大學轄下「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最新的研究,發現男、女性企圖自殺的高峰期有別,男性多在暑假(即7、8月)﹔而女性則是5月及10月。專家認為掌握這些資料後,政府及有關團體應在臨近高峰期前,加強輔導工作。
「生命無Take 2」,不過,每年仍有不少人選擇自行結束生命,「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調查港人於97至01年自殺死亡的個案,並無季節性的模式,但企圖自殺的個案,卻顯見每月規律。
以女性來說,每年有兩個企圖自殺的高峰期,分別是5月和10月,以5月份最為嚴重,較其他月份平均高出23%,其他月份每月約有114宗,惟在5月則升至140宗。而在10月,企圖自殺個案則較平均月份個案高出3%,即該月份個案會由平時114宗,升至117宗。
去年自殺率22年新高
至於男性,企圖自殺高峰期多出現在暑假,即7、8月,企圖自殺個案,較平均月份個案高出11%,即平時每月50至65宗個案,但7、8月份便會平均有65宗。
負責該項研究包括中心總監葉兆輝及研究員楊志婷。楊志婷表示本港企圖自殺季節性分布和外國差不多,大多在春末初夏之際,原因不明。不過,外國有文獻估計,這些月份較多人企圖自殺,可能和天氣納悶,令人心情較煩躁有關。
另外,冬天較多喜慶日子,如新年、聖誕節,這些節日有較多社交聚會,人們心情較佳,較少做出令人傷心的事,對自殺起保護作用。
楊志婷又說,外國亦有研究指出,「血清素」(Serotonin)會影響人的情緒和脈搏,血清素愈低,人會變得較衝動,較情緒化,容易作出自殺行為,但暫時不知道天氣是否也會影響血清素水平。
研究又發現,八成企圖自殺人士,均是用非暴力方法自殺,即服毒、過量服藥等,楊志婷指出,若是用暴力方法,即跳樓等方法自殺,很多時已死亡。
根據中心的資料顯示,港人於03年自殺身亡的比率,打破有紀錄以來的22年新高,自殺死亡率「超英趕美」,高於世界各國平均數。03年約有1200人自殺身亡,即平均每日有三至四人自殺死亡,較2000年的902宗,上升33%,當中以40至50歲及60歲以上人士為主。
至於企圖自殺個案,則由00年1841宗,上升至2829宗,即上升五成四,主要為15至39歲人士,當中以女性較多,男女比例為一比二,自殺身亡個案剛好相反,男女比例為二比一。
冬天節日多心情較佳
楊志婷指出,自殺原因很複雜,如近年經濟不景,生活壓力大,患情緒病人數上升,亦是自殺死亡及企圖自殺的人數增加的原因。
葉兆輝指出,有關研究可警惕在企圖自殺高峰期間,家人、社會工作者及前線醫護人員,應加強留意及關懷有自殺傾向患者。
-----------------------------------------------------------
防自殺手冊﹕自毁行為個案激增
19-9-2004 明報
【明報專訊】國際防止自殺協會(IASP)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將2004年9月10日定為世界防止自殺日,全球50多個國家都舉辦活動,致力將防止自殺的工作提升至公眾議題。香港也沒有例外,本中心舉辦了「全球防止自殺日2004﹕WHO防止自殺的策略與香港的回應」研討會,與會人數達150,共同研究如何做好防止自殺的工作。
會上本中心亦公布最新的數據,估計2003年有約1200人走上自殺之路,在每10萬人當中有17.6人自殺,較全球的平均數15.0為高﹔另外,老年人和中年人的自殺率則告上升。
除了自殺宗數出現歷史新高的情况叫人憂慮外,自毁行為(Deliberate Self-Harm)的現象亦值得關注。所謂自毁行為,是一種預先有計劃導致身體受傷而不致命的行為,有證據顯示自毁人士有某程度的自殺意圖。本中心曾蒐集醫院管理局急症室所提供之 1997年1月至2003 年12月的資料,分析所有被醫院診斷為因自毀而住院的人士的個人資料和接受治療紀錄。最後發現以下的結果﹕午夜後個案最多
● 自1997至2003年間,共有15,762宗經公立醫院急症室登記的自毁行為入院個案,當中三分二當事人屬女性。而2003 年的自毁行為比率更攀升至 41.6( 每10萬人計算),屬歷史新高﹔
● 自 2000 年始,自毁行為入院個案激增,男性的增幅尤其顯著﹔
● 自毁行為入院個案大多屬15至24歲及25至39 歲的兩個年齡組別,佔整體宗數的 66.6% ﹔
● 入院個案中 91 % 屬首次作出自毁行為﹔
● 在1997 年至2003 年間,15歲以下年齡組別的女/男比率的比例差別甚大,並且逐年下降,到2003年更為 1:1 ﹔
● 在各年齡組別中,服毒是最常用的自毁方法,在2003 年更佔整體的八成﹔
● 晚上10 時至凌晨2時乃因自毁行為入院個案最多的時段﹔
● 觀塘、葵青和屯門出現最多入院個案,中環、西區、灣仔和離島最少。
上述數字只顯示了部分人因自毁而入院的事實,其他沒有留院、直接出院、不遵醫生勸告提前出院,甚至沒有到急症室的自毁人士並沒有包括在內。若計及這批人士,情况會更叫人擔憂。有需要更詳細的研究問題的嚴重程度,社會亦需要進行相關的工作,減少自毁行為的發生。
文﹕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 - 楊志婷 傅景華
------------------------------------------------------------
每年千二港人自殺亡 男選跳樓女多仰藥
6-11-2004 太陽報
【太陽報專訊】一年四季帶來的冷暖和時節,原來會影響到市民自殺的行徑。港大自殺研究及預防中心分析顯示,失落無助的人多在沒有大節日的時間輕生,但男女想自殺的時間有不同,男人偏向在夏季自殺,女性的自殺高峰期則在每年五月及十月;雖然女人求死的個案高出近倍,但因男人多採用跳樓等「必死」的方法,女性則用較溫和的仰藥方式,最終自殺身亡的多是男性。
本港每年都有近一千二百人自殺死亡,且有增加趨勢。港大自殺研究及預防中心研究員楊志婷稱,這與近年經濟不景、失業率高企有關,令市民承受更多的壓力,「本來情緒OK都爆煲」,故自九七年後自殺數字持續上升。
該中心早前從政府統計處及醫院管理局,取得本港九七年至零一年的自殺個案,從而作出分析,結果發現自殺行為有明顯季節性的變化,整體而言夏季是自殺的高峰期,但較多女性選擇在五月及十月自殺。
夏季屬自殺高峰期
楊志婷表示,外國早有研究指季節與自殺有關係,原因是控制人類情緒的血清素,會隨季節變化,夏天血清素會較低,加上炎熱的天氣,令情緒容易變得暴躁,出事的機會自然較高。至於女性偏向在五月及十月輕生,相信是該兩月剛巧是轉季,血清素下降令女士變得情緒化,加上沒有大型節日,使她們容易感到寂寞,引致有輕生的念頭。
資料顯示,九七至零一年間本港有近一萬五千人自殺,當中近六成是女性,但最終自殺身亡個案中,男性卻比女性多近千人。
楊解釋,男女的生理心理結構不同,女性情緒化,自殺未必真的想死,「可能只係想吸引人注意」,故求死的決心不大,更少會有周詳計畫,方式又以仰藥為主,獲救的機會較高;相反男士較為理性,「想死就會用一定死方法」,例如吊頸和跳樓等,又會事先計畫好,故被發現和救治的機會較小。
鑑於男女自殺行為有分別,楊認為預防工作亦要相應作出調整,例如男性較內斂、不愛向人示弱,故需要為他們編制一些自救、解決問題的小冊子,以及可幫助他們的組織資料;而女性則最需要傾訴的機會,故應盡量鼓勵她們向專業團體求助,但最重要還是多關心身邊的人,及早發現他們的情緒有異,才能預防自殺的問題。
-----------------------------------------------------------
同病相憐容易集體自殺
6-11-2004 東方日報
【東方日報專訊】全港有二十至卅萬人患上抑鬱症,精神科醫生陳仲謀表示,任何年齡都有可能患上抑鬱症,若得不到適當治療,有七分之一患者最終會自殺;由於患者會互相感染,當兩人走在一起互吐苦水時,便可能「大家陪埋一齊去」,引發集體自殺,情況不容忽視。
他稱,抑鬱症患者自殺前,可能會出現一些徵兆,包括苦口苦臉、透露感到沒有人生樂趣、將心愛物件或銀行存摺交給他人代為保管等;因此,家人或親友發現患者有不尋常的表現時,必須立即帶患者求醫。
他謂,根據世界生組織的最普遍疾病排名,抑鬱症排行第四,但情況有上升趨勢,估計至二零二零年,抑鬱症將排第二位。
五及十月 女性自殺高峰期
另外,抑鬱症的病徵,包括持續情緒低落、失眠、緊張、煩躁、悲觀、缺乏自信等;零三年四月一日,有「哥哥」之稱的歌星張國榮疑因抑鬱症,於中區文華東方酒店廿四樓跳樓喪生。
此外,九七至零一年間本港有近一萬五千人自殺,當中近六成是女性,港大自殺研究及預防中心分析顯示,男女想自殺的時間不同,男人偏向在夏季自殺,女性的自殺高峰期則在每年五月及十月。
該中心研究員楊志婷表示,原因是控制人類情緒的血清,會隨季節變化,夏天血清素會較低,加上炎熱的天氣,令情緒容易變得暴躁、衝動,出事的機會自然較高。至於女性偏向在五月及十月輕生,則相信是該兩月份剛巧是轉季,血清素下降令女士變得情緒化,加上沒有大型節日,使她們容易感到寂寞,引致有輕生的念頭。